2017/9/26

供應鏈一詞

很有趣的一件事。

如果問大家「供應鏈」的範圍,應該很多人會講「供給」、「需求」、「採購」、「製造」、「運籌」...等等,不同專業的人會專注在不同的區塊。但是為什麼就只叫做「供應」鏈? 怎麼沒談需求?

最近聽到一件事情,有個代工廠認為需求變動(不準確)所帶來的呆料與庫存,就叫客戶把它買回去就好了,所以不需要太過於投資在計畫上。大家覺得呢?

我認為,供應鏈之所以叫做供應鏈,重點就是在如何「供應」滿足需求,而需求是不可知的、變動的。也就是因為需求變動,所以才需要管理「供應」,並且不是只管單點,而是整個供應「鏈」上所有活動,以確保有效供應。

需求隨外界變動而改變是日常,以三環的「控制」、「影響」與「關心」 (control-influence-concern)來看,對於「需求」我們僅能關心,但是能夠控制的還是只有「供應」。因此我們僅能做「供應鏈管理」,很難做「需求管理」(除非品牌力大到可以讓消費者等待...)。

供應鏈的能力在於如何因應這些變動而能夠以最小的成本、最有效率的方式來供應,這才是真正「能力」的展現。

所以相對的,另一家代工廠的思維則是:如何持續優化自身的流程,把每一個環節持續提昇,讓整體供應速度、效率都能夠持續提昇,因此無論外界需求如何變動,它還是能夠維持供應的效率。我覺得這樣才是真正管理供應鏈的思維,而不是把問題推給外界需求的變異。

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:問題與資料的考量

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(決策與行動)。因為機器學習、大數據...等等變成顯學之後,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、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,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、顧問來討論、聽取案例,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(silver bullet),甚至採購一些軟體...